::
新闻热线:022-23741087  投稿邮箱:zxstj2020@126.com
天津分社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民生

“村改居”社区居民市民化路径初探

时间:2021-01-21 11:47:28 新闻热线:022-23741087 来源:天津日报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村改居”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产物。当前,人的城镇化滞后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村改居”社区往往处于“社区之表,农村之实”的境地,这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成为了大多数地区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城镇化应该是土地、人的城镇化共同推进,而不仅是户籍、土地的城镇化。新发展阶段,如何推进“村改居”社区居民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完善公共就业

  创业服务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村改居”社区居民在经历失地之后,大多没有做好足够的人力资本的准备和积累,其生计技能基本还停留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就业领域十分狭窄,对城市生活、工作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再加之对于失地补偿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在进入城市生活后,会出现盲目消费等情况,导致后续生活陷入困境。因此,完善公共就业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对于促进“村改居”社区居民市民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维护好“村改居”社区居民在农村的原有权益。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和交易,保护和发展其合法权益。

  二要加强对“村改居”社区居民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融入城镇的生存技能,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鼓励“村改居”社区居民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三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以本地区产业为支撑,通过产业集聚、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的改善,吸纳更多“村改居”社区居民就业。提高“村改居”社区居民的就业收入,保护劳动者利益,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

  二、促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民化就是“村改居”社区居民在城镇中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制,让“村改居”社区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

  一是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人们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二是要建立健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统一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路网统一规划建设等具体措施。

  三是要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质的公共文化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保障。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让城乡居民都能够享有更丰富、更适合各自特点的文化服务。

  四是完善统一城乡的社保制度。以土地换保障,解决社区居民后顾之忧,以集体经济组织统筹缴纳基本社保费,提高“村改居”社区居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参与率。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转移制度和接续体系。未来要加快实现各类社会保险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充分发挥社保对保障人民生活、对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

  三、大力发挥

  文化驱动力作用

  城镇化不仅是农民地域、身份、职业等方面的转变,也是角色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整体素质等方面城镇化的变迁过程。“村改居”社区居民融入城镇,最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转变。但其文明素质与现代文明城市建设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不仅影响文明城市长效化建设,同时还会影响现代城市的和谐发展。要提高“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发挥文化的驱动力作用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一是完善“村改居”社区教育体系。“村改居”社区居民文明素质评价体系可以涵盖为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社会责任素质、生态文明素质四大方面。地方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加强自身的引导功能、法律的保障功能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完善“村改居”社区教育体系,强化教育培训的力度,提供素质提升平台。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评估体系,构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提高“村改居”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价值导向。

  二是加大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从价值导向把关,评价激励示范、大众审美引领、改革创新推动、法律规范保障等方面健全机制,加强和改进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多样性需求,使“村改居”社区居民在消费文化产品过程中受到艺术熏陶、提升审美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进而增强对城市文明的理解和认同。

  三是完善不文明行为惩罚政策制度,开展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以纠正不文明行为。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细化量化,惩罚举措给予法律上的明文规定。同时,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罚力度,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鼓励群众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和举报。

  四、坚持党建引领

  与多元主体共治

  “村改居”社区居民在进入城市生活后,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相对陌生,这就需要党建引领与社会多元治理相结合,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村改居”社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深化“党建+社会治理”有效途径和载体,进一步夯实社区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调整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动“村改居”社区党组织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不断提升和完善社会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推动社会治理扎实、有效、有序地开展。

  二是坚持多元主体共治。统筹社区各要素,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形成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四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发展不同功能种类的社区社会组织,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为民主参与提供更多更宽广的舞台,有助于“村改居”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向社区表达需求,社区也可以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对“村改居”社区居民进行通知相关政策,彼此之间形成一个高效畅通的社区交流机制,推动社区自治活动的广泛开展。同时,部分社区将公共服务职能下沉到社区社会组织当中,为社区居民承担起更多自我服务职能。加强社区与“村改居”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提升居民自治能力,让“社区的事居民自己说了算”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加快市民角色身份的转换。

  三是提高社区社会治理的综合效能。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以大数据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形成系统、协调、完备的治理体系,运用发展、全面、系统的思维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场景的精细治理。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社区居委会要锻造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合力,使社区社会治理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各方利益、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综合治理效能。

  (作者系东丽区委党校讲师)

[编辑:张少宣]
  •  中国新闻网1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新专题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友情链接
本地新闻:
国内网站:
中新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