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2-23741087  投稿邮箱:zxstj2020@126.com
天津分社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旅

让天津古典戏法惊艳世界

时间:2021-04-12 11:24:06 新闻热线:022-23741087 来源:今晚报
肖桂森(左)与搭档演出大戏法《金玉满堂》。肖桂森(左)与搭档演出大戏法《金玉满堂》。
20年前,肖桂森和师父王殿英(左)合作演出戏法《鸳鸯棒》。20年前,肖桂森和师父王殿英(左)合作演出戏法《鸳鸯棒》。
肖桂森(右)登上央视《我爱满堂彩》,表演戏法《纸条变鱼》。肖桂森(右)登上央视《我爱满堂彩》,表演戏法《纸条变鱼》。

  各自独立的六个闭口铁环,在表演者的操控下,不仅连在了一起,还环环相扣变出“一字长蛇阵”“帽子”“花篮”“牌楼”等五花八门的立体造型;两根分开的木棒,表演者拉动其中一根中的长线,另一根中的线竟也会随之移动,更令人叫绝的是,表演者只需咳嗽两声,棒中的长线就能“听声”回位。

  这就是肖桂森表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典戏法。在天津生根发芽的这门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分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天津“非遗名片”叫响全国

  “要想变好戏法,身体素质得过硬,锻炼身体必不可少;表达能力要强,普通话要基本标准;还得会点儿相声……”清明小长假第一天,来自全国各地较有成就的20多名青年魔术演员齐聚北京,参加魔术艺术人才(中国戏法)高级研修班。主讲人肖桂森用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脱稿讲演,让在座的青年魔术师们领略到了古典戏法的魅力。课程结束后,“戏法太有趣了”“太有意思了”“一定得好好学”成了学员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大家争相和肖桂森合影。其中几位年轻魔术师还和肖桂森约好择日前往天津,专程登门拜访。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古典戏法的传承与发展,主讲人肖桂森开课前一直没闲着,不仅把教案准备得“干货”满满,还准备了濒临失传的戏法《跟斗八件》《拍坐卧》等,帮学员们拓宽专业眼界。他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着推动戏法艺术快速发展和提高的使命。

  肖桂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典戏法代表性传承人,1956年生于天津的他,16岁时开始师从戏法表演名家王殿英学习中国古典戏法,而这戏法一变就是半个世纪。“我看到恩师王殿英先生的表演,开始爱上这种艺术形式,从此一发不可收,一直到今天。”肖桂森说。

  中国古典戏法历史悠久,分为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天津是戏法的发祥地、大本营,注重口彩相连(“彩”即是变戏法,“口”是“使口”的简称,即是边说边变),嘴说和手变巧妙结合,表演服装传统复古,道具和表演形式都有传统文化韵味。

  “戏法突出一个‘戏’字,边说边表演,让人觉得有意思,我们行话叫‘三分手七分口’,幽默的语言已成为戏法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肖桂森介绍。戏法允许观众近距离观赏,甚至可以围绕四周,强调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而天津之所以能成为古典戏法的传承重镇,也跟这里是“曲艺之乡”密不可分,“古典戏法跟相声同属一门”。肖桂森说。

  古典戏法从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突出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如今,在津门传承发展的古典戏法,已逐渐成为天津的一张“非遗名片”,叫响全国乃至世界。2008年,古典戏法入选和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该项目又先后入选天津市级及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久,肖桂森又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古典戏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上海世博会“天津周”期间,肖桂森与搭档朱喜清在上海世博园内连演了六天,让众多的中外游客见识了中国古典戏法的美妙无穷。

  “道具”随处可见 大褂内藏乾坤

  肖桂森自幼便师从王殿英先生,是王先生的唯一入室弟子。王殿英先生是古典戏法的代表人物、全国闻名的古典戏法大家。《九连环》《拉线棒》《亮摔》等作品,都是王殿英先生的绝活。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王殿英先生出身曲艺世家,从幼年时就了解天津百姓的艺术趣味。为了适应当时的观众需求,他在常年不断的演出中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中国传统元素,又具天津地域特色。

  肖桂森说恩师王殿英先生在将地摊儿“变戏法”升华到高雅“戏法艺术”的过程中,做出了极大努力,居功至伟,不仅净化了戏法表演的语言,让戏法成为一门艺术,而且努力使之登上了大雅之堂。

  据肖桂森介绍,戏法用的道具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用品,比如锅、碗、瓢、盆、酒杯、扇子、铜钱、鱼缸等。可别小看这些“接地气”的物件,凭借着它们,戏法在我国发展了几千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戏法分大戏法和小戏法。大戏法的代表作有《金玉满堂》《蟠桃献寿》《吉庆有余》等。变大戏法需要穿大褂,更需要力气,因为大褂内藏乾坤,鱼缸、瓷碗、火盆等大道具加起来最少也得六七十斤以上,没有力气是不行的。表演者手拿斗方布,鱼缸、火盆等物件通过布在身前的遮掩,被迅速变出。这些变出来的物件不能磕、不能碰,比如带水的玻璃碗,变出来不能洒、不能摔;带火的火盆,出来就是着着火的。

  小戏法有单人的,也有双人的,一边表演一边说,代表作有《三仙归洞》《纸条变鱼》《仙人脱衣》《六连环》《鸳鸯棒》等。小戏法讲究说,要求手法快、脆,边说边变,口彩相连。

  让世界认识中国戏法

  肖桂森说,“戏法”听起来很土,但内里有很多文化,比如《六连环》的每个造型都有文化寓意,过去的洋车、牌楼、曾在戏曲里出现的各类人物帽子……这些都是文化的传承。

  近些年,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肖桂森带着戏法节目,不仅征服了大江南北的观众,还把戏法变到了国外。从2001年开始,肖桂森陆续出国商演,前往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美国等多国演出,向世界宣传中国古典戏法。尤其是在日本演出时,在现场翻译的配合下,他的口彩让外国人见识了中国古典戏法的精妙绝伦。日本创意魔术师、道具工艺师Mikame在推广其制作的木质道具鸳鸯棒时,甚至将肖桂森的表演视频放在了广告资料中,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国际市场对中国戏法的认可。

  肖桂森还带着古典戏法陆续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北京卫视、黑龙江卫视以及天津电视台的多个节目,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2018年8月,肖桂森荣获国际魔术师协会“梅林奖”,并获得国际魔术师学院硕士学位,他的戏法也位列协会筛选出的100个优秀魔术节目中,在世界各国巡演。

  传承的同时,肖桂森也在致力于推广古典戏法,走进大学校园播撒传统艺术之种,带领小团队在全国举办高校讲座和巡演已成常态化,还在线下成立了“肖桂森戏法工作室”,共建了“非遗戏法传习基地”。每逢国家“文化遗产日”期间,他都积极参加各种非遗宣传活动。

  肖桂森说:“当下,我更多的是在推广古典戏法,因为很多年轻人对此并不了解。老祖宗传下来的300多套古典戏法,到今天只剩了七八十套,不能再让它们丢失了。现在我们正在把旧的节目挖掘出来,再让它生根开花。”

[编辑:张少宣]
  • 中国新闻网1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新专题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