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2-23122118、13132550786  投稿邮箱:zxstj2020@126.com
天津分社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教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名家主题讲座在天津举行

时间:2023-09-20 22:25:52 新闻热线:022-23122118 来源:中新网天津

  中新网天津新闻9月20日电 (王在御)我眼中的“乡村振兴”——天津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名家主题讲座在天津农商银行总行举行。该活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农商银行主办,《小说月报》编辑部承办,并邀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卢一萍作为主讲嘉宾。

  为了创作《扶贫志》,卢一萍行程近1.5万公里,翻山越岭,涉水渡河,深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常德、张家界、怀化三市的部分地区,在“大湘西”14个县市的田间地头,采访到80多位脱贫攻坚一线的参与者,录下了5700多分钟夹杂着湘西方言、西南官话以及苗族、土家族的本土方言和乡野味道的故事,并做了240万字的采访笔记。这些故事真实记录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们的付出,也展现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和坚定信心。

  卢一萍在讲座上表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前所未有的国之大事。在这之前,作为一个写作者,他虽然通过新闻对此有所了解,但实际上并不清楚其中的具体情况。他认为,新闻通常更加注重报道事件的经过,而文学则可以更好地探究其中的细节、关注人的情感和命运。因此,身为写作者的责任感驱使他踏上了前往湘西的采写之旅。

  卢一萍认为,用一部文学作品来宣传脱贫攻坚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作品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因此,他尽可能地勾勒以湘西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四十年来的变迁,特别是在精准扶贫这个节点上,通过向前追溯时间和展望未来,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扶贫志》的18个章节实际上是18种人生经历、18种经验、18种方式、18种情怀。这些人的人生是励志的,经验和方式是可供借鉴的,情怀是值得尊重的。文学是人学。卢一萍认为,精准扶贫,说到底也是为了人,为了亿万农民。人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只有人的成功失败、贫穷富裕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农村的巨变。他希望不仅仅是把湘西的变化报道出来,而是通过湘西来反映“山乡巨变”,同时赋予它社会人类学“乡土中国”的田野个案,更要赋予它人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光辉以及文学应有的光芒。

  卢一萍表示,湘西是他希望深入了解和理解的一片土地,因为它与他的老家大巴山有着相似的境况。在文化上,两地同源,都属于古代巴文化的范畴,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采写《扶贫志》,使他对我国农村的变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使他随后创作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少水鱼》。

  对于他而言,《少水鱼》代表了他的一次重要突破,实现了他在大巴山背景下创作一部展现纯南方气质的小说的心愿,他很荣幸能向大家介绍这部作品。

  他坦言,自己17岁时入伍进疆,在新疆生活了20年,后在北京求学3年,因此,在他当年写《少水鱼》那部残稿时对南方的认识远没有北方深。直到2012年底,他回到四川,才开始通过频繁的旅行逐步了解和感知南方,并在文学层面上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少水鱼》是他第一次在南方广阔的土地上虚构出一个真实世界,更具南方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这是一部描绘一个家族在百年间历经命运变迁的长篇小说,以李氏家族五代人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们从大巴山南麓迁移到江南,再从东海荒岛沿长江回溯到大巴山南麓的史诗般的历程。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微小的人物与对强大命运的抗争并置,使其相互映衬,希望能够更好地表现时代的变迁。

  在讲座结尾,卢一萍强调,作家能否重新扎根于乡土并以细致入微的态度深入体验生活,或许是书写好新乡村的关键。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作家才能将乡村生活的魅力、变化与真实情感传达给读者,从而引发共鸣和思考。

  卢一萍的讲座给现场的文学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扶贫志》和《少水鱼》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卢一萍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及人性的敏锐洞察,能够有机会聆听名家的讲座,深入了解名家对于文学、创作和读书的见解,确实受益匪浅。通过这场讲座,他们让自己的心灵沉淀下来,走进书籍的世界,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对于这场极富启发性的讲座,他们表示将久久回味。(完)

[编辑:]
  • 中国新闻网1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新专题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